引子四 “半推半就,我就是这么入了‘党’”(5/7)
会,他不听从老师的劝告,而轻松地上了一个中专。
可工作没过几年,昔的中学同学一个个大学毕业了,分到了大城市,他不甘心在小城市守着一份不死不活的工作,就再次发愤,竟然又考上了大学。
读完本科,学校推荐他读研究生,他婉言谢绝,急急地到一个大一点的城市找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。
可是没过多久,风气又转了,本科生也不行了,研究生才吃香。加之单位效益越来越差,他眼看不妙,就再拼一回吧,好歹又考上了研究生。
毕业后,他在武汉一省直机关单位工作,就像刘震云写的《单位》里的那个小林一样,看起来好像也还不错,可是他看到昔的同学们一个个“下海”,到广州、
圳等地“捞世界”,并个个“成了
物”,他也心动了,遂辞了职,来到惠州一家私营企业。
不久,他又辞了工作,自己搞了一个装潢公司,但生意一直不大如意,最多只能算是“吃喝不愁”罢了。
事业一再受挫,像“垃圾
”一样总是提不起劲,心
的压抑无处发泄,甚至老是怀疑“
生究竟是为了什么”。到最后,他竟然想用“
”来“救赎自己”。
可是,以游戏对游戏,让“”成为
香糖一样的消费品,如此“救赎”,怎能“超渡”
世间的“欲海”!
项兵在谈到“派对”的游戏时说,“我对
没有信心,但是我需要
伴侣--就像
渴了的两个
找水喝一样,喝完水就走了。就这么简单。”
随机抽样调查
“派对”的发源地是在美国。但近年来,这类游戏正在亚洲国家,特别是在
本、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盛行成风。
香港、澳门等地也是当仁不让的“重灾区”。
而以“追风逐”着称的中国大陆
对任何新生事物都有着“莫名的热
”,特别是广州、
圳和厦门等沿海城市的不少都市男
,他们正以“后进赶先进”的“斗志”,积极投身到这一“都市异类”的“
文化”热
中来。
据连载《乐疯了--城市“遮阳部落”“派对”大曝光》一书的香港某文化网站的调查显示,目前,全国(台湾地区除外)共有各种类似“
派对活动小组”达二百六十多个,总
数最保守估计也在五千
以上,而且这个数字正以“星火燎原”之势在快速增加。
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,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(其中年龄最小的竟是一个十四岁的初中生)认同这种“
生活”方式,因此,参与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